首页
搜索 搜索
聚焦

从广东“渔业一哥”到“预制菜之都”,湛江扬起水产“微笑曲线”丨智造预制菜·观城记

2023-08-01 21:44:19 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湛江报道


(相关资料图)

在日前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推出的“2023智造预制菜·新锐城市50强”中,9家入榜的广东城市可依照各自原生优势大致分为三类,包括以深圳为代表的市场驱动型,以佛山、广州等为代表的品牌驱动型,以及众多原材料驱动型城市。

位列榜单第15位的湛江正属这最后一阵列。

有趣的是,沿广东漫长的海岸线由最东段至最西端——潮州、汕头、珠海、湛江——最后一类城市赫然依次排开,水产是它们共同的拿手好“菜”;同时,如何改变水产养殖及加工小而散、整体脆弱性较强的局面,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鱼工菜”的延链跨越,也成为这条沿海城市链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湛江选择了一条“企业—园区—集群”的路径。通过扶持国联水产、恒兴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先行,在种业、养殖、饲料等方面夯实了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地基,并为预制菜发展预备了装备生产、冷链物流、进出口渠道等必备环节。

随着规模做大,为畅通销路,当地产业链也逐渐向下游串联起研发、加工、品牌等环节,凭原材料粗加工起家的湛江终于走到了水产“微笑曲线”的两端。

近两年,“预制菜”概念风生水起,《推进湛江市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二条措施》《湛江市金融支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继出台,进一步提出将从冷链物流、科技创新、装备升级等层面入手,打造“水产预制菜之都”。

龙头驱动行业整合

无论是国联水产还是恒兴集团,湛江水产企业多数沿着“出口转内销”的轨迹前行。这一具备广泛行业普遍性的发展历程,映射着中国食物结构的变化。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水产品在国人食谱中的地位直线攀升。2011年,中国水产品消费量、产量大抵相当,均维持在5600万吨左右;而在十年后,两项数据已发生逆转,中国水产品消费量达6888万,反超产量约200万吨,中国正从水产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快速转变,预计未来几年,这一缺口将进一步拉大。

与中国水产品数据的变化趋势相顺应的,是当前方兴未艾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弥合这一逐渐拉大的产销缺口,转变水产养殖方式亟不可待。

2022年,湛江渔业总产量达125.5万吨,产值为274亿元,已连续20多年居广东省首位。在湛江渔业产值、产量一马当先的背后,是一系列科技要素的支撑,在生产方式转变方面,湛江同样长期走在广东前列。

早在21世纪初,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便落地湛江,实现了国人“食虾自由”。目前,依托全市480家水产苗种场,湛江已攻克了66种常用水产品种人工繁育技术,2022年1622亿尾水产种苗从这里“游”向各地。

通过梯次利用“近—中—远”海,湛江实现了不同养殖空间的合理开发。在近海,湛江将山间的“林下经济”模式移植过来,使红树林与渔业相耦合,并发展以牡蛎为主的贝类人工养殖,30万亩养殖场年产各种贝类45万吨。

随着水产养殖越来越走向风急浪大的深远海,撒网拉绳式的传统渔业已被一系列科学大装置所取代。今年6月,广东最大的海上养殖平台“海威2号” 在湛江顺利下水,渔业大数据中心同步启用。这台长86米的大装置集自动投饵、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实时监控等功能于一身,一年可创造产值约7000万元。

然而,深海养殖大装置往往造价高昂。例如,上述“海威2号”造价3000万元,一艘养殖工船需数亿元投入,即便是一只深水网箱成本也有约50万元,对于小型养殖户来说,这一成本难以承受,这进一步导致水产养殖呈现“小而散”局面,行业主体抗风险能力差、产销对接难。

对此,湛江试图发挥龙头企业的驱动效应。以国联水产为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标准+服务”模式,其可以为养殖散户提供养殖指导和采购兜底,实现行业整合升级。国联水产副总裁梁永振介绍,企业养殖基地覆盖广东、广西、海南,从这些地区养殖捕捞的优质鱼虾将在出水1-2天内,迅速在湛江工厂加工入库。

龙头带动成效率先反映在全市水产产业规模上。目前,除年产量突破百万吨外,关联产品也迎来井喷,年产水产饲料90多万吨,深水网箱销量约占全国60%。

为迎合国民逐步提级的消费水平,当地龙头企业的中心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海外生产基地也被其纳入原材料版图之中。以国联水产为例,公司建有全球采购网络,将来自南美洲、中东、东南亚等地的优质原材料引入国内市场。

集群汇集完善生态

与优质食材广泛进口相对应的是,深加工产品越来越多输出海外。临海向洋的地理条件、203家庞大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梯队,使湛江成为优质水产由外输内的集散地,水产品农工转换中心,以及中国预制菜流向全球的“出海口”。

从恒兴集团的酸菜鱼和一夜埕金鲳鱼,到国联水产的小龙虾和风味烤鱼,越来越多“湛江味”,借华人华侨“跳板”,跃上多国食客餐桌。

但在业内人士口中,这一跃并不简单。据梁永振梳理,从在散布的养殖基地打捞出水,到被送上自动化流水线,加上短暂的入库储存、检疫通关,再到踏上货轮甲板经历月余跋涉,并最终上架各国餐饮生鲜平台,整个过程耗时数月不等。

在这个过程中,水产预制菜三产融合、各界均沾的特征凸显,其顺利从鱼塘到餐桌需要多业态有序配合,特别是物流冷链等保驾护航。

对此,一方面,当地一家水产龙头就是一条完整产业链。例如,国联水产以水产出口起家,后设系列专职电商、饲料等业务的子公司;恒兴则从种苗繁育做起,逐步开拓出囊括养殖、食品等的商业版图,在此过程中,这些企业积累起可靠的供应链与分销渠道,为向预制菜赛道延伸储备了牢靠基础。

另一方面,湛江还在探索集群路径,以产业园为载体对相关产业进行收纳整合。在规划用地4068亩的吴川预制菜产业园,预制菜加工、冷链物流、调味品和包材、乡村文旅等几大分区明晰,国联水产二期也已落地其中,一座农工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呼之欲出,至去年底园区产值已超30亿元。

数据显示,2022年,湛江全市预制菜产值为55亿元,吴川一园便顶起大半边天;此外,湛江市预制菜产业联盟召集成员154家,其中仅十余家龙头企业便发展出预制菜20余类、细分品种近500个,总产值40多亿元,龙头效应亦十分突出。

与此同时,随着多元主体涌入新赛道,预制菜“产业公地”也日渐完善。目前,湛江正支持广东海洋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共建预制菜公共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建设“1个中心库+6个产地库+2个配送平台”的冷链物流骨干网络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数字共享平台;并支持培育和引进一系列预制菜装备生产制造企业,提升装备集成制造能力和产业服务水平。

如今,放眼湛江全域,五县四区均依托海岸线发展出一批代表性水产企业,其中密度最高的霞山区坐拥恒兴集团、龙威水产、港洋水产等近10家行业龙头,国联水产、杰能水产聚集的吴川市和双湖食品落地的遂溪县各有一个预制菜产业园建设中,这又同比邻的坡头区海洋牧场装备产业园相呼应……

至此,湛江的预制菜产业思路已日渐清晰。由水产养殖这一产业链初级阶段做起,逐步向预制菜加工、生产装备制造、冷链物流体系、科技创新平台的等高附加值环节集聚产业、拓展链条,形成“规模—品牌—效益”的良性循环。

统 筹:张楠 喻淑琴

本期撰写:丁莉

数据分析:张楠 谢珍 王泽坤

本期编辑:喻淑琴

图片设计:郑嘉琪

出 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21财经客户端